专栏|加沙停火仍需直面考验
TL;DR
加沙停火协议生效带来短暂平静,但中东和平仍面临多重考验。协议未落实'两国方案',人道危机和重建挑战严峻。国际社会需推动持久停火以稳定地区局势。
Tags
新华社开罗10月15日电 题:加沙停火仍需直面考验
新华社记者陈梦阳
埃及沙姆沙伊赫峰会落幕,加沙地带迎来了久违的平静。随着加沙停火第一阶段协议生效,巴勒斯坦、以色列,乃至许多阿拉伯国家的民众自发集会,欢呼、拥抱和激动流泪的场景令人动容。人们感慨两年苦难的沉重,更祈祷和平的曙光能够真正穿透阴霾。
这份停火协议的达成来之不易,离不开国际社会持续劝和促谈的不懈努力。但加沙冲突的句号远未画就,中东全面持久和平的目标更是任重道远。在为停火欢呼的同时,多重信号已揭示平静表象下的暗流汹涌:土耳其等国政要严正提醒以色列恪守协议,美国对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发出警示,也门胡塞武装则直言“随时准备应对以方违约”。
多年来,中东局势反复动荡不断碾压着人们对和平的美好向往,仅新一轮巴以冲突就经历了“停火-开火”的数次循环。本次峰会的几个细节也颇耐人寻味:加沙冲突当事方以色列和哈马斯的领导人缺席,中东地区重要国家沙特和阿联酋仅派代表参会;白宫公布的峰会签署文件几乎没有涉及具体措施。
延宕两年的冲突让加沙这片土地伤痕累累:6.7万条生命的消逝、7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90%被炸毁的建筑、100多万人的流离失所……这些冰冷数字背后,是人类社会难以磨灭的惨痛记忆。而以色列也付出了社会撕裂、高昂军事支出、人员损失以及遭国际孤立与道义谴责等一系列代价。
残酷的现实早已证明,和平共存是巴以双方的唯一选择,“两国方案”是解决问题的唯一现实出路。遗憾的是,如何落实“两国方案”并没有具体体现在美国提出的“20点计划”以及此次双方签订的停火协议中。惨痛的历史教训一再证明,没有“两国方案”的真正落地,巴以之间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
除了核心政治问题,国际监督、“巴人治巴”、哈马斯地位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如何从纸面落到行动,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其间的不确定性难以预估。此外,解决当前210万加沙民众的紧急需求本身就是一项艰巨任务,更遑论在几成废墟的加沙启动重建面临的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作为中东矛盾的核心,巴以问题的走向牵动着整个地区的稳定。巴以一日无真和平,中东便一日无真安宁。如今,停火达成与被囚人员交换为局势带来转机,第二阶段停火谈判已提上日程。当务之急,是推动加沙实现全面持久停火,切实缓解人道危机,为地区稳定筑牢“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