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密度发射 长八甲火箭发射队如何“多线并行”?
TL;DR
长征八号甲火箭发射队通过测试与发射脉动模式、空间协同管理和硬件升级,实现多线并行,缩短发射间隔并提升年发射能力至20发,以应对高密度发射需求。
Tags
10月16日9时33分,我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新华社海南文昌10月16日电 题:面对高密度发射 长八甲火箭发射队如何“多线并行”?
新华社记者陈凯姿、宋晨
16日,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00次发射在海南文昌告捷——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载荷送入预定轨道。本次任务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发射队,如何“多线并行”摸索专业测发模式、提升测发保障能力以适应未来更高密度的发射需求?
高效衔接缩短发射时间间隔
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是为适应高密度发射需求研制的商业运载火箭。
为应对“密集节奏”,发射队创新采用了“测试与发射脉动”模式:当一枚火箭从测试平台转场至发射区时,下一枚火箭立即“补位”进场,无需等待发射完成便可启动准备工作。发射队宋征宇说,这种“无缝衔接”不仅大幅缩短了发射时间间隔,更让发射场工位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为高效推进任务,发射队还建立了精细化的定岗定员机制。发射队张隽宁介绍:“我们制定了定岗定员表,选择一专多能的操作人员参与任务,确保核心岗位的专业性。通过每日调度,明确发射任务工作安排,将时间精确到一小时乃至半小时。”
空间协同提高厂房使用效率
发射任务频繁,火箭总装测试厂房就会变得“抢手”。近期,除了自身两枚火箭测试任务要紧密衔接,发射队还面临着另一型号火箭借用厂房的挑战。
同一厂房内,虽两型火箭并存,却井然有序:长八甲火箭箭体矗立在测发平台上正常开展测试;工位不远处,另一型号火箭箭体则平放在架车上进行改装作业。
“只要做好空间协同,就能避免工序冲突或衔接问题。”发射队王洪亮介绍,例如长八甲火箭需要加电时,他会提前协调不让厂房使用吊车等大功率设备,加电结束后再统一安排吊车作业;贮箱放气等噪声较大的工作,也会避开总检查时段,防止干扰语音调度系统……双方团队能清晰掌握彼此的人员安排与工作进度,协同效率就会更高。
硬件升级再添发射硬核支撑
随着绿幕布拆除,测试厂房内一套崭新的垂测平台正式亮相。早在9月23日,第二套垂测平台的生产安装工作就已初步完成。
“我们根据现场安装进度,动态调整后续设备的生产与发运节奏,确保物料供应与现场需求无缝衔接,仅发货时间就压缩了4个月,为安装工作争取了宝贵时间。”发射队李泳峄介绍。
新平台完全建成后,两枚火箭可并行测试,让总装测试能力翻倍,进一步提高长八甲火箭发射频率,使年发射能力从10发提升到20发,更好满足未来高密度发射的任务需求。
李泳峄说,发射队后续将全面接管总装总测区及发射区的测试发射工作,实现发射场测发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