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已开始压减「水课」,缩减毕业所需的总学分,如何看待这一变化?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多所高校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和复旦大学正缩减毕业学分,压减'水课'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改革通过优化课程、整合实践和引入AI等前沿内容,提升教育质量。此举旨在从学校主导转向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复合型人才。

“从2025级开始,我们修订了培养方案,有些本科专业的学分要求比之前最多减少了30个!”这个新学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长郭福在开学典礼上宣布。 新学期开学,不少高校宣布缩减毕业所需的总学分,重新设置课程内容。例如,北京建筑大学划定学分红线:四年制理工类专业学分控制在150学分左右,管文类则在135学分左右,较以往平均减少了15到20个学分。复旦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3.0版方案中提出“双重减法”:不仅将本科项目必修学分减少15到20个,还计划将18个试点单位的课程总量缩减约20%。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剔除重复课程学分,压缩15~20个总学分。湖州师范学院强化实践教学比重,降低学生毕业总学分… 挤压“水课”,是为了给学生留出空间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当学分减少,多出来的时间应该用来学什么?”郭福以这个问题直指高校学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从传统课堂到线上教育,从固定课程到灵活学制,学分变化体现出教育理念的转型——从学校主导,到学生自我管理,从按“课表”培养到“学科混搭”,迸发创意。 当学分缩减,大学教育将“增加”什么?缩减学分的同时如何保证教学质量?针对这一现象,记者进行了采访。 大刀阔斧,多所高校精简课程计划 “以前课表排得满满当当,师兄师姐们说,他们每天都在‘赶’课。”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25级学生王宇告诉记者。根据学校的新版方案,他所在专业的学分较上一届总共减少了30分,大约相当于在本科期间减少了8到10门课,他也因此能拥有更多自己的时间。 目前,压缩总学分已成为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共识,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不断“精简”本科课程计划,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时间。 这两年,海南医科大学大刀阔斧删减“水课”、压缩学时——五年制专业从3888总学时缩至3342学时,四年制专业从3138总学时缩至2573学时,平均缩减分别达14%和18%。在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总学分要求从旧版的180~187学分降至161~164.5学分,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10个本科专业学分从原先170多分减至150多分。 压缩学分从哪些环节入手?东华大学教务处处长杜明介绍:“重点在于优化学科基础必修课的设置、整合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规范实验实践环节。” 例如,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对学科基础课程合并、删减,同时将原来零散的实践类课程(如“市场调查”)合并,为跨学科、AI与数字创意课程预留了学分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则将一些“与学科和行业发展脱节、知识陈旧的课程减掉了”。他们认为:“人工智能时代,IT技术发展非常快,传统技术很快就会被替代,因此相关滞后课程必须被替换掉。” 海南大学今年秋季学期也修订了本科培养方案。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朱杰表示,该校传播学专业压缩学分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缩减一些学分过高的课程,其二是优化一些重复设置的课程。 减掉了那么多学分,还能保证课程质量吗? “减少学分并不是减少学习机会,‘0注水’‘高提纯’,让大学所学真正变为滋养未来的宝贵养分。”郭福认为,“学分的减少看似在缩小学习的‘范围’,但实际上扩大了学习的‘深度’。” 课程体系的重构往往伴随着教学模式的升级。海南大学在缩减冗余课程的同时,大力推广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让课堂更具吸引力。基础化学类课程主讲教授王小红表示,改革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以前是我单向灌输,现在学生主动带着问题来讨论,甚至能提出超出课程范围的科研设想。” 在复旦大学,学校将教学科研岗教师每学年承担的最少课程量减至4学分,引导教师精心打造“金课”;同时,将实践教育全面融入课程教学,如上半年立项支持120多项“AI+师生共创”专项计划,同时加速AI赋能教育,叠加推进AI大课1.0版、2.0版。1.0版完成AI-BEST课程体系建设,建设课程120余门,41项“X+AI”双学士学位覆盖全部一级学科。2.0版正在围绕“以智助学、以智助教、以智促评、师生共创”,积极承担教育部智慧教育试点任务。 为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减掉一部分课程后,应该“加”上哪些课程?这一减一加之间的度如何把握? “各专业均要开设专业导论课,体现专业培养特色,避免知识‘拼盘’。”在东华大学,杜明向记者介绍在学分削减基础上增添的课程,“原则上要求至少设置一门‘专业+AI’课程。我们已建设了97门‘专业+AI’课程,基本实现专业全覆盖。”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增设了“服装工程人工智能导论”“元宇宙数字人与虚拟设计”以及“AIGC辅助服装设计创作”等跨学科前沿与“专业+AI”融合课程。纺织学院重点扩容了智能纺织品与可穿戴技术、纺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融合性前沿课程群,累计新增及迭代升级课程56门。为确保平衡,他们还建立灵活更新体系,实时跟踪行业趋势,并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培养效果和用人单位反馈来优化课程。 在文科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受到更多重视。“以传播学为例,在全媒体时代,我们需要增加一些增进学生全媒体综合运用能力的课程。”朱杰表示,“比如工作坊或传播学专业实践等课程,以集体协作的形式,针对某一个主题,通过查书、查论文、查资料,最终形成一个有深度的全媒体产品。这要求学生能够把学到的东西融会贯通,最终用全媒体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更好适应行业发展、社会需求。” 内容来源压减“水课”、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时间,多所高校已开始实施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