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丨“为你,更精彩”:香港义工“小海豚”奔赴全运之约
TL;DR
香港义工'小海豚'经过严格训练,将在全运会中提供专业礼仪服务,展现香港热情。义工团队规模创纪录,体现社会对体育盛事的支持,并促进大湾区融合。
Tags
新华社香港11月7日电 题:“为你,更精彩”:香港义工“小海豚”奔赴全运之约
禹丽贞、梁嘉骏
十月中旬的香港,暑热未消。童军百周年纪念大楼训练室内,22岁的王巩钰正端稳托盘,反复练习行走。她手肘微屈、手腕平直,托盘高度始终与腰线齐平,步履控制精准,盘中矿泉水瓶纹丝不动。镜面墙映出她专注的神情,额角渗出细密汗珠。
镜面墙前,数十位礼仪助理动作整齐划一,来自广州的国家高级礼仪培训师李静穿行其间,不时俯身调整学员的手势角度:“手位统一,步幅严格控制在30厘米,颁奖时才能展现最佳专业姿态。”
作为全运会香港赛区礼仪助理,香港恒生大学会计学系大三学生王巩钰与74位同伴一起,正按严格的标准打磨每个细节。这支被市民亲切称为“小海豚”的义工队伍,经历数月专业训练,即将在全运赛场展现香港服务的专业水准。
用微笑与细节,诠释香江风采
训练间隙,王巩钰轻揉发酸的手臂,托盘在腕上留下浅痕。“强度不算什么。”她笑言,“为保持微笑,我们需用牙齿夹住筷子练习,虽然酸但镜中的自己很美,一切都值得。”
为实现零差错,她和同伴将每个动作练成肌肉记忆:托盘时手肘离身15厘米,引导手势指尖斜向45度,递奖牌时目光正视运动员……“香港首次承办全运会,能以礼仪助理身份为国家和香港出力,我深感光荣。”
她坦言,原以为礼仪只是“保持优雅”,实则学问深远。从赛事背景、安全规范,到体态语言、沟通技巧,乃至颁奖环节的流畅衔接,均需精准把控。“例如,引导嘉宾时,需提前熟悉其姓名职务,微笑说出‘你好,这边请’;递奖牌时,绶带方向务必正确。每个细节都在传递香港的专业与热情。”
这段经历悄然改变着王巩钰。如今她身姿更挺拔,言谈更得体,待人更耐心。“家人和同学都说我整个人的形象和气质提升了。”王巩钰说,这次志愿服务学到的不仅是礼仪技巧,更汲取到“毕生受用的经验与知识”。
“通过提供最好的专业服务,让大家感受到香港的热情好客。”身着粉色粤绣礼仪服,王巩钰对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全运会充满期待。
以“义工大使”之名,坚守体育初心
“每次见义工反复打磨动作,我都很感动。”香港前篮球运动员梁国成在观摩训练时,多次点赞年轻人的热忱与专业。
此前他与巴黎奥运会重剑金牌得主江旻憓同被委任为“义工大使”。他动情地说:“运动员背后有许多无名英雄,义工虽角色微小,却意义重大。”
谈及担任“义工大使”的初衷,梁国成说:“过去我参赛时受惠于义工帮助,如今希望以服务回报体育,传递正能量。”
在梁国成看来,义工也是文化使者,承担传播正能量的使命。“让更多人以志愿者身份讲述香港体育故事。”他期待“小海豚”精神成为香港新名片,未来延续至更多赛事。
“希望更多青年参与运动或义工服务,推动香港体育水平与经济共进。”他始终将体育精神与志愿精神结合,将在七人制橄榄球赛中与义工团队并肩服务。
汇万众之力,共赴全运之约
“我们承诺,定当尽己所能、团结协作,遵从义工守则、坚守岗位,以真诚态度、友善笑容,服务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两个月前,香港伊利沙伯体育馆内,近1800名义工代表高举右拳,誓言铿锵。
誓师典礼后,义工们走向蓝色的“VOLUNTEER”字母墙,墙上密布获委任的全部1.6万名义工姓名。“看到自己的名字在这里,更感责任重大。”一位职场义工指着自己的名字说道。随后,他将合影配上“为全运,为香港,全力以赴”分享至社交平台。
这支香港史上规模最大的赛事义工团队,涵盖学生、长者、职场人士等群体,共赴全运之约。他们用行动呼应着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志愿服务口号“为你,更精彩”。
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全运会香港代表团团长罗淑佩表示,义工的规模与多元构成创下本地纪录,反映社会对盛事的高度认同。为确保服务质量,组委会从超过3万名申请者中甄选1.6万人受训。
罗淑佩指出本次义工工作有两大突破:一是礼仪培训专业化升级,“借鉴内地标准,从笑容管理到团队形象均有细化,服务质感显著提升”;二是三地协同深化,“每月与广东召开协调会,经测试赛磨合,统一服务流程,并针对香港场馆强化义工动线熟悉度”。
对于零差错与香港国际标准的融合,罗淑佩归因于“义工的责任心与专业素养”:“我们明确全运会国家级定位与直播特性,而香港义工能力突出,不少义工本身就是专业人士,兼具热忱与适应力,自然能展现高水平服务。”
香港1.6万“小海豚”正以饱满热忱迎接全运会。“香港人人都是‘旅游大使’,这1.6万义工正是排头兵。以承办全运会为契机,香港将更深融入大湾区,贡献更大力量。”罗淑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