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地理丨跃动大湾区
TL;DR
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联合举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推动体育交流与融合发展。跨境赛事创新模式促进三地互联互通,体育文化成为大湾区一体化的重要纽带。
Key Takeaways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首次实现跨境赛事如公路自行车和马拉松,采用'口岸就是赛道'模式。
- •大湾区体育交流频繁,涵盖青少年赛事、群众活动和竞技合作,促进三地融合与'一国两制'实践。
- •香港运动员黄蕴瑶退役后在深圳创办骑行公园,推广自行车文化,体现大湾区体育事业的个人参与。
- •赛艇教练汤少文和朱铭琨在天沐河发展赛艇运动,吸引国际高校参赛,推动大湾区水上运动发展。
- •大湾区基础设施如港珠澳大桥和'1小时生活圈'建设,加速体育、经济和人文领域的互联互通。
Tags
新华社记者 胡星宇 摄↑2025年11月1日,学员们在天沐河上进行赛艇训练。
体育与地理向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山川平原骑马射箭、江河湖海劈波斩浪……广袤的中华大地孕育了千姿百态的体育竞技活动,灿烂的中华文明滋养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体育文化。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如今,体育已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更多的新兴体育活动进入百姓生活。“体育地理”栏目带你走遍祖国东西南北,以人文地理视角领略中华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十六期
我们来到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举办地
粤港澳大湾区
↓↓↓
粤港澳大湾区
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等九座城市
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这11座城市地域一体、文化同源
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和兴盛之地

↑2025年1月29日,佛山黄飞鸿狮队在广东省佛山市祖庙景区进行梅花桩表演。新华社发(黄继明摄)
大湾区
“三面环山,三江汇聚”
经济腹地广阔
地理条件优越
2017年7月1日
《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签署
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

↑“小蛮腰”广州塔与珠江两岸城市璀璨灯火交相辉映(2023年6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这是2025年10月19日拍摄的深圳湾体育中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2025年10月1日,香港国庆烟花汇演在维多利亚港举行。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这是2024年12月2日拍摄的澳门大三巴牌坊和大炮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张金加 摄)
2025年
全运会首次在粤港澳三地举办
大湾区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
“一国两制”实践展现新气象
十五运会期间
将有6000多名内地人员赴港澳、
3000多名港澳人员来内地参赛
是内地赴港澳参赛和港澳来内地参赛
人数最多的一次


↑2025年11月8日,江苏队球员谢庆龙(中)在比赛中进攻。当日,在香港进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男子手球半决赛中,江苏队23比22战胜北京队。新华社记者 于洋 摄

↑2025年11月4日,福建队在澳门国际机场合影。当日,参加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乒乓球项目的各代表队陆续抵达澳门。新华社发(张金加摄)
十五运会的两项跨境赛事——
公路自行车赛和马拉松赛
首创“口岸就是赛道”模式
将首次实现运动员在高速竞技状态下
“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
无感通行

↑2025年11月8日,参赛选手经过港珠澳大桥闸口。当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决赛开赛,全程231.8公里,选手将经过港珠澳大桥,跨越粤港澳三地。这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举办跨境比赛。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2025年11月8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决赛参赛选手在港珠澳大桥骑行。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近年来
大湾区各地的体育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涵盖青少年体育赛事、群众体育活动、竞技体育合作等多个方面
随着粤港澳三地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
和通关便利化的“软联通”不断提速
到内地来参与体育运动
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港澳居民的生活方式
以运动联结友谊
以交流促进融通
大湾区的体育故事正在徐徐展开


↑2025年6月19日,广东现代五项运动协会教练员肖勇炫(右)纠正广州市中黄港澳子弟学校港籍生张嗣涛击剑技术细节。新华社记者 肖恩楠 摄

↑这是2025年6月21日拍摄的在深圳福田区呢度有家攀岩馆,何芊芊正在进行难度攀岩训练。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2025年6月21日,参赛队伍在比赛中(无人机照片)。当日,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龙舟邀请赛在东莞沙田龙舟公园举行,共有来自粤港澳三地的18支龙舟队伍参加。新华社记者 黄国保 摄
中国香港自行车名将黄蕴瑶
曾夺得2008年场地自行车世界杯丹麦站
女子记分赛冠军
2010年
她在广州亚运会女子记分赛决赛中
摔伤后坚持完成比赛并夺得银牌
从此赢得了“铁血女车神”的称号

↑2010年11月16日,中国香港选手黄蕴瑶(下右)在比赛中摔倒。当日,第16届亚运会场地自行车女子记分赛发生了严重的车辆相撞导致车手摔倒的事故,几名选手因伤退出比赛。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2010年11月16日,中国香港选手黄蕴瑶在领奖台上流泪。当日,第16届亚运会场地自行车女子记分赛在广州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进行,中国香港选手黄蕴瑶以27分的成绩获得亚军。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2025年10月31日,在位于深圳福田区的HOLE SHOT骑行公园,黄蕴瑶展示运动员时期的奖牌和照片。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黄蕴瑶退役后
和合作伙伴一起在深圳创办了骑行公园
推广自行车文化

↑2025年10月31日,黄蕴瑶(左)和她的合作伙伴王思杨子在位于深圳福田区的HOLE SHOT骑行公园内合影。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2025年10月31日,黄蕴瑶在位于深圳福田区的HOLE SHOT骑行公园里工作。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2025年10月31日,在位于深圳福田区的HOLE SHOT骑行公园,黄蕴瑶观看孩子们进行小轮车训练。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2025年10月31日,在位于深圳福田区的HOLE SHOT骑行公园,小朋友们练习小轮车。新华社记者 胡星宇 摄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加深
黄蕴瑶越发体会到深圳与香港之间的联结
通关越来越便利
越来越多香港人来到内地运动、旅游
自己的骑行公园也有许多来自香港的学员
对自行车热爱不减的黄蕴瑶
依然保持着骑行的习惯
穿梭在深圳“山海连城”的生态绿道
感受这座城市的宜居与活力

↑2025年10月29日,黄蕴瑶在深圳盐田海边骑行。新华社记者 胡星宇 摄

↑2025年10月29日,黄蕴瑶在深圳盐田海边骑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2025年10月29日,黄蕴瑶在深圳盐田海边骑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2025年10月30日,市民在深圳湾公园健身。新华社记者 胡星宇 摄

↑2025年10月24日,市民在深圳前海骑行。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2025年11月5日,市民在深圳湾公园骑行。

↑2025年10月30日,市民在深圳湾公园骑行。新华社记者 胡星宇 摄

↑2025年10月30日,市民在深圳湾公园骑行。新华社记者 胡星宇 摄
赛艇教练汤少文和朱铭琨
分别来自香港和澳门
天沐河畔
他们和创业伙伴一起打造的天沐赛艇会
正蓬勃发展
依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机遇
这支集合了三地成员的团队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推广
成功将赛艇运动从“小众项目”
发展为大湾区水上运动新名片

↑2025年6月21日,汤少文(前)和朱铭琨在天沐河上划赛艇(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2025年11月1日,汤少文在训练中对学员进行指导。新华社记者 胡星宇 摄

↑2025年11月1日,教练朱铭琨(中)在训练后与学员进行总结。新华社记者 肖恩楠 摄

↑2025年6月21日,学员们在天沐河上进行赛艇训练。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2025年11月1日,来自澳门科技大学的学员在天沐河上训练。新华社记者 胡星宇 摄

↑2025年11月1日,学员们在天沐河上进行赛艇训练。新华社记者 胡星宇 摄
汤少文曾是香港赛艇队的一员
在亚洲赛艇锦标赛等重要赛事中曾屡获佳绩
2020年
她在朱铭琨的邀约下来到横琴观摩赛事
遂被这块土地吸引

↑2025年6月21日,天沐赛艇会的合伙人汤少文、朱铭琨和陈志鹏(由左至右)走在赛艇公园内。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几年间
他们培育出横琴青少年赛艇队
也为澳门科技大学
以及横琴当地学校进行运动员培训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他们爱上赛艇
由天沐赛艇会举办的横琴名校赛艇邀请赛
已举办四届
不仅吸引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队伍参赛
更有耶鲁、剑桥等世界名校跨海赴约
横琴的赛艇事业也声名远扬

↑2025年11月1日,教练汤少文(右)向学员讲解动作要点。新华社记者 肖恩楠 摄

↑2025年11月1日,教练朱铭琨(左)在训练后帮助学员收纳赛艇。新华社记者 肖恩楠 摄

↑2025年11月1日,学员们在天沐河上训练。新华社记者 胡星宇 摄

↑2025年11月1日,来自澳门科技大学的学员在天沐河上训练。新华社记者 肖恩楠 摄

↑2025年11月1日,学员们在天沐河上训练。新华社记者 肖恩楠 摄

↑2025年11月1日,赛艇队成员在训练后为教练朱铭琨和学员赵煜阳庆祝生日。新华社记者 胡星宇 摄

↑2025年6月21日,天沐河上的并蒂虹(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大湾区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交通便捷、往来无间
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自2018年正式开通以来
往来粤港澳三地的旅客数量已超过9334万人次
车辆累计超过1942万辆次
此外
广深港高铁、虎门大桥、南沙大桥、
深中通道和黄茅海跨海通道等基础设施
也让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加快变为现实


↑这是2025年10月19日拍摄的客船驶过港珠澳大桥九洲航道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这是2024年2月29日拍摄的横琴口岸“新家园便捷通道”。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2024年
粤港澳大湾区以14.79万亿元的经济总量
超越了纽约和旧金山两个世界级湾区
“三向奔赴”的粤港澳大湾区
在体育、人文、经济等领域
绘就出融合发展的鲜活图景
在南海之滨
构筑了互联互通的活力家园

记者:刘大伟 毛思倩 梁旭 邓华 肖恩楠
编辑:胡星宇 那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