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笔楼丨鸡排好吃足矣,又何必打扰“鸡排哥”
TL;DR
江西景德镇'鸡排哥'因6元鸡排爆红后,被过度围观和消费,导致身心疲惫。文章呼吁尊重其隐私,让鸡排回归本质,避免流量异化真诚。
Tags
刚刚结束的国庆中秋假期,江西景德镇的“鸡排哥”,经历了他从业20年来身心最颠簸、也最疲惫的时刻:因为“6元的鸡排、60元的服务、600元的情绪价值”而获得如潮点赞的他,每天除了烤不完的巨量鸡排订单,还要配合顾客合影、拍视频,直至被“累到没有情绪价值”“挤得呼吸都难”。
上个世纪80年代,一位读者读完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后,希望能登门拜访。钱先生这样婉拒: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又何必非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是的,鸡排好吃,就足矣!何必非要打扰做鸡排的小哥呢?让“鸡排哥”专心做我们大家都爱吃的鸡排,岂不是更好!
这位名叫李俊永的“鸡排哥”,恐怕连自己都很难说清楚为什么突然火了。但梳理他身上的某些特质,还是能发现“一夜爆红”的些许蛛丝马迹。
日复一日坚守在小摊前,用勤劳双手打拼生活。“鸡排哥”身上,许多人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引发感情共鸣:即便不能大富大贵,但只要认真对待生活,每个人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6元的价格、现场制作、适时优先学生等做法,击中了人们对食品“不掺假的感动”,满足了过度包装和营销套路下,人们对真诚情感的渴望。
“鸡排哥”做鸡排的画面。新华社发
“鸡排哥”不时爆出的幽默朴实、网感满满的各种“梗”,比如“你可以拒绝我,但是你不能拒绝美味”等,给人们提供了新鲜的互动感和宝贵的“情绪价值”。
从“一碗拉面15年不涨价”的“拉面哥”,到“咱就是个卖手抓饼”的“粥饼伦”、“鸡排免费、塑料袋6块”的“鸡排哥”,他们身上的某些特质,契合了网络时代人们的诸多美好想象,这也许是他们“一夜爆红”的背后逻辑。
遗憾的是,“鸡排哥”走红短短数日,流量的副作用就开始显现。
“鸡排哥”小小的摊位前,蜂拥而来的人们不停打断他的工作,只为求得一张合影、一段视频;真假难辨的“鸡排哥”账号在各平台纷纷冒头,“鸡排主理人”“鸡排大道”等热词随之涌现;部分自媒体也赶来蹭热点,用他的形象二次传播,作为引流变现的手段。
过度密集的围观,让“鸡排哥”累出了“痛苦面具”,失去了“情绪价值”。现场排队号码被炒至150元,对“鸡排哥”形成“绑架”之势,多累都得把排队订单做完。还有一些网红或主播无视他人隐私,围绕“鸡排哥”的个人生活在网上编排造谣。
从真诚的“喜爱”到功利的“消费”,是流量逻辑下个体价值被异化的过程。当公众的好奇心从满足“情绪价值”转向聚焦个人生活后,排队购买的就不再只是一块鸡排,而异化成了一种制造热点的参与体验。
这种转变,一方面让“鸡排哥”因持续高强度互动而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也使其原本可贵的“情绪价值”,在过度曝光中迅速稀释再稀释。
当相似的剧本在“鸡排哥”们身上反复上演,我们不能不担忧:流量这把双刃剑,是否会刺穿他们坚守的那份质朴和真诚?
社会情绪需要投射的锚点,地方文旅也渴望实在的增量。“一个人带火一座城”已成为互联网时代文旅引流的范式之一。
但重流量不能唯流量,需要网红不能过度依靠网红。一块平凡的鸡排,承载不了漫天的赞誉,也不应背负超出本分的期待。
国庆长假最后一天,“鸡排哥”发布视频称,游客排队几个小时,让他感到很不好意思,并向游客致歉。“拉面哥”也公开喊话,希望大家不要过度打扰“鸡排哥”。
“鸡排哥”的摊位。新华社发
这不仅是善意的传递,更像是热度漩涡中的一个提醒:多一些有距离的欣赏,或许才是对“鸡排哥”们更妥当的关爱。
作为地方文旅部门,应持续练好自身“内功”,深挖一方水土的文化底蕴、凡人微光、独特故事,让流量拥有更多落地点,网红变长红、流量成“留量”。
网络平台也有责任划定边界、保护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让善意的关注异化为数字的暴力。
那些被推至聚光灯下的普通人,最能拨动心弦的地方,始终是那份靠自己双手打拼生活的质朴与真诚。珍惜并呵护“鸡排哥”,也是在保护下一波被流量眷顾的个人。
热闹是一时的,生活是隽永的。让鸡排的归鸡排,流量的归流量,生活的归生活。
策划:令伟家
统筹:朱斯哲、李代祥、刘雅萱
记者:白佳丽、郭方达
题图漫画:潘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