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不止是竞技,更是生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杨扬走进埃塞俄比亚难民营
TL;DR
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杨扬访问埃塞俄比亚难民营,通过足球赛等活动强调体育能促进难民团结、重建生活希望,并分享自身经历鼓励年轻人追求梦想。
Tags
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10月7日电 题:“体育不止是竞技,更是生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杨扬走进埃塞俄比亚难民营
新华社记者刘方强
坑洼的黄土地上,一道白石灰粉刷的边界线倔强地向前延伸着,场地两端木头搭起的球门笔直地矗立着,绿色塑料绳编织的球网在风中飘摇。近日,一场足球友谊赛在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边境附近的班巴西难民营进行,对阵双方为难民代表队和埃塞当地社区代表队。
球场周围挤满观众,其中就包括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杨扬。看着球员们在场上不断奔跑,观众们尽情欢呼,她也拿出手机,记录下一个个瞬间。
“现场观众的状态,就像在看世界大赛一样,非常认真。他们都是为了社区的荣誉,这就是体育的魅力。”杨扬说。9月23日至24日,她跟随联合国难民署一起探访了位于埃塞和苏丹边境附近的班巴西和谢尔科勒两个难民营,并通过自身的成长经历鼓励难民们永远心怀希望,通过体育让生活变得积极向上。
据了解,班巴西难民营成立于2012年,目前这里生活着约2.2万名来自苏丹的难民,其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占58%。该难民营的当地协调员马塞雷沙·海尔告诉记者,难民营里有不少青少年生活态度比较消极,容易染上酗酒等不良习性,或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而体育则是一种可以让人释放压力的活动。
“通过体育,他们学会团结,重建生活秩序感,而且有那么多人为他们加油,这非常有意义。”杨扬说,大到奥运会,小到难民营里的足球赛,“我觉得体育没有高低之分,他们拼搏奋斗的精神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鼓励。”
当运动员时,杨扬实现了中国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如今,她投身于体育与公益事业。她希望用其在赛场内外拼搏的故事激励更多年轻人勇敢地追求梦想。
2006年,杨扬获得都灵冬奥会铜牌后将8万元人民币奖金捐给了一个国际体育公益组织。后来她被该组织邀请到埃塞俄比亚体验他们的项目,并在当地做了一周志愿者。
“那是我第一次参加类似的活动,我也第一次感受到体育不止是竞技与胜负,更是生活、健康、教育、慈善等,从此我开始通过体育探索更广阔的世界。”杨扬说,此次是她第二次来到埃塞,并且与联合国难民署一起,这让她感觉又回到了起点。
在班巴西难民营球场边,杨扬与观众们一起欢呼,为场上队员加油。最终,班巴西难民代表队以2:0击败埃塞当地社区代表队。杨扬与队员们一起举起奖杯,振臂欢呼。观众们一拥而上,共同庆祝。
“对个体来说,体育给了他们一个梦想。对球队来说,队员们可以给自己的社区群体带来荣誉。从大的环境来说,难民营和当地社区进行足球赛,是很好的互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被当地社区接纳和理解。”杨扬说。
2016年,史上首个难民代表团在里约奥运会上亮相。时任国际奥委会委员杨扬现场观看了难民代表团选手的比赛,被他们的表现所感动。此后,她开始关注难民问题。2023年,她被任命为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希望用体育的影响力改善难民群体处境,提升公众对他们困境的认识,并提供支持。
在谢尔科勒难民营的学校,杨扬还和学生们分享了她从小的经历。“我也是从小地方走出来的,在农村待过,(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国条件也很艰苦,但是有了坚定的梦想,就会一直鼓励你前进。”
25岁的纳迪尔·克拉巴拉来自苏丹,他于2010年来到谢尔科勒难民营,因为热爱足球并坚持训练,他目前已成为该难民营足球队的一员。
“我们球队有30人,每周会进行3次训练,这让我们变得更加团结。”克拉巴拉说,他希望有一天能代表苏丹参加足球比赛。
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目前全球约有1.22亿人被迫流离失所。对于人数不断增多的奥运会难民代表团,杨扬表示参加奥运会或其他大型赛事并不是最终目的,毕竟这样的机会还很少。但是,正因为这些难民运动员有机会参加有影响力的比赛,让更多的难民看到,他们可以拥有自己的偶像。这些偶像不再遥不可及,而是来自自己身边,这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鼓舞和希望。
“此外,借助奥运会和联合国难民署,更多人得以了解难民群体的真实境遇,关注因冲突与气候变化等因素而被迫流离失所的人群,我们也期待通过这些‘窗口’为他们带来更多关注与切实帮助。”杨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