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走笔丨光影寄团圆
TL;DR
绥芬河市在双节期间,国旗飘扬、游客如织,通过合影和博物馆参观,展现百年口岸的传承与发展。中俄免签政策促进文化交流,照片记录家国团圆与时代变迁。
Tags
这跨越百年的传承与发展,正是这座口岸城市在节日里最生动、最深刻的展品。
晨曦静静地漫过黑龙江省绥芬河市的街巷,沿街垂挂的1530面国旗泛着温暖的红光,这座百年口岸的双节,在静谧中透着欢乐祥和。
天光未亮透彻,一面12米长的巨幅国旗已在国门广场的晨风中舒展,漾开一片流动的红。它比晨曦更早唤醒这座边城,迎接着国庆的第一缕曙光。
国旗,便是边城醒来的第一抹红。
人们快步向这片红色汇聚,身影在晨光中渐次清晰。有全家老少整齐站立,有三五好友相约同行。在这里,活泼的孩童也不自觉地收敛嬉闹,学着父辈的模样挺直脊梁,目光追随着飘扬的旗角。快门声轻轻响起,国门的庄严、国旗的飘扬,与一张张无比认真的脸庞,被庄重地存入同一帧记忆。
风过处,红旗猎猎作响。这张国庆日国门下的合影,超越了寻常的留念,将平凡的旅途升华为一次与家国间的深情对话。在这一刻,“我”与“国”紧密相依。
9月28日,黑龙江省绥芬河市第二届“中秋古韵游园会”启幕。现场张灯结彩,洋溢着团圆喜庆的祥和气氛。视频截图
照片总是承载着人们在旅行途中的种种回忆。双节期间,绥芬河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探访者,他们用自己的镜头,记录着独特的边城故事。
绥芬河素有“博物馆之城”的美誉,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将城市的发展历程与人文风貌融入创意打卡点。“我和国旗合个影”的立牌备受欢迎,排队等候拍照的队伍蜿蜒不绝。老东北民俗墙前,游客们细细端详着往昔的物件,时光仿佛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一张张照片既留住了当下的欢愉,也探向了城市发展的纵深。中东铁路记忆馆是最受游客青睐的参观点之一。展柜内,泛黄的旧车票承载着厚重的年轮;墙上的老照片里,蒸汽火车头吐纳着岁月的烟云。而就在一墙之隔,秋风卷起落叶,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正鸣笛驶过,整齐的集装箱在阳光下泛着光。
历史与现实,就这样被定格在同一画面中,在国庆的晨光里悄悄握了手。这跨越百年的传承与发展,正是这座口岸城市在节日里最生动、最深刻的展品。
若将目光转向绥芬河的市井街巷,便会发现取景框里平添了许多俄罗斯面孔。自今年9月15日中国对俄试行免签政策以来,两国民众的往来,便不只是通关数据,更是彼此生活中鲜活的遇见。对于俄罗斯姑娘瓦利西亚而言,这份温情一直延续到了车站。“我没有想到会在火车站收到寓意团圆的中国月饼,这让我非常感动。”那张端着月饼与乘务人员合影的照片,为瓦利西亚这段跨境旅程画上了温暖的句号。
据统计,10月1日至7日,绥芬河累计接待游客24.3万人次,出入境游客同比增长11.8%。这些数字背后,是千万个温暖瞬间的叠加,是古老铁轨上新时代列车轰鸣着驶向远方,是不同文化的人们在同一片月光下笑着举杯。
当中秋月华与假日晨光于此交汇,这些流动的日常被镜头捕捉,汇聚成这座百年口岸特有的节日长卷,记录着我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家”与“国”。
于是,每一次相逢都不只是擦肩,每一张照片都成为故事的扉页,传统的团圆在光影下被赋予更广阔的意义。
夜色又深了些,月光依旧温柔地裹着这座边境小城,红旗正艳,映着城市的热情与祝福。绥芬河,这座因铁路而兴的边境小城,仍在继续讲述它的故事,讲述开放的风如何吹过百年,讲述传承的光如何照亮前方。(沈易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