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丨在伦敦,当中国美食被盛入中国美器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在伦敦举办的中国文化体验活动中,中国美食与景德镇瓷器完美结合,通过视觉与味觉的对话,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促进了中英文化交流。

Tags

英国伦敦文化体验记者手记

  新华社伦敦10月24日电 记者手记丨在伦敦,当中国美食被盛入中国美器

  新华社记者高文成

  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旁的一家中餐厅里,餐食尚未上桌,在场的英国宾客已忍不住拿起手机,对着餐桌上的景德镇瓷器拍照。宝相花纹在瓷面流转,粉绿色釉色透着雅致。日前,这场在伦敦举办的“美食+美器”中国文化体验活动,从一开始就藏着惊喜。

  宾客的餐盘里,装满了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描述的浪漫的东方哲学:“惟是宜碗者碗,宜盘者盘,宜大者大,宜小者小,参错其间,方觉生色。”

  “太惊喜了!既能吃到主厨精心准备的美味中餐,又能搭配景德镇陶瓷餐具,我完全没想到在伦敦能有这样的体验,太惊艳了!”曾在中国生活10年的英国自媒体博主宫天豪用餐后仍难掩兴奋。

  餐桌上的“龙珠阁”瓷器,本就是一段流动的历史。它的名字源自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龙珠阁,这里是明清两代御窑制瓷基地的核心。如今,龙珠阁又成为瓷都文化传承的新品牌。瓷面上的宝相花纹,是中国传统纹样的经典:花瓣层叠如莲,又融入牡丹的雍容,粉绿色釉色取自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

  “我每一道菜,都是为这套瓷器‘量身定做’的。”主厨唐志威站在餐桌旁,指着一道金枪鱼前菜解释道。浅盘里,金枪鱼塔塔的鲜粉与瓷盘的粉绿相映,“不仅要颜色搭,更要味道‘衬’。”

  唐志威在英国做中餐已有24年。这次用景德镇瓷器盛菜,他坦言是“视觉与味觉的对话”,“这瓷盘上的宝相花,和我用的桂花等中国味道,都是文化符号,‘美食+美器’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文化力量”。

  这份用心,被在场的英国汉学家霍吉淑精准捕捉。作为大英博物馆亚洲部主管,她对中国陶瓷非常熟悉。“主厨巧妙结合瓷器的色彩,运用天然食材染色,打造出这顿美味佳肴,创意烹饪与创意瓷器实现了精彩融合,”她说。

  霍吉淑还分享了一段景德镇瓷器的“环球之旅”:17世纪,有一件为葡萄牙市场定制的景德镇瓷碗,碗上绘着葡萄牙家族纹章,还刻着一句拉丁箴言。后来这件瓷器出现在荷兰画作里,它被装满银鱼摆上欧洲餐桌。在中东地区,当地人也模仿它的纹样制成陶器。如今,它的复制品又收藏在卡塔尔多哈的博物馆。

  “通过陶瓷这一载体,这些地区被紧密联结,产生了国际影响力,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变迁。”霍吉淑说,如今景德镇汇聚了大批中国和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艺术家,他们携手创作了众多极具特色的作品。“相信景德镇将在创意迸发中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宫天豪今年初就带着瓷器从中国返回英国。他说,自己现在常邀请英国朋友来家里用景德镇瓷杯泡茶,并讲述瓷器背后的故事,“他们会惊叹道,‘原来中国陶瓷这么早就在影响世界’‘现在的景德镇依然能做出这么美的东西’。”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李立言在活动中说,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本身就是中国文化活力的生动注脚。如今景德镇融入现代审美的新风格瓷器,每一件都在承载传统的同时拥抱创新。“希望更多英国人爱上中国陶瓷艺术,在文化交流中找到更多共鸣点。”

  活动结束时,英国宾客纷纷表示,“下次去中国,要去景德镇看看”。这就是文化传播的力量:一只瓷碗、一道菜,种下一颗向往的种子,跨越山海的文化,因此悄然绽放。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