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记者来信:四川甘孜农牧民的“幸福三变”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四川甘孜农牧民通过旅游业实现收入增长和生活改善,从放牧转向旅游服务,带动集体经济和生态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Tags

甘孜文旅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记者来信:四川甘孜农牧民的“幸福三变”

  新华社成都11月5日电 题:四川甘孜农牧民的“幸福三变”

  陈改、李力可、古一平

  深秋时节的川西高原,天高云阔、景色壮丽,塔公草原景区里,不少游客正体验骑马游玩。

  20岁出头的四郎巴登正等待为游客牵马。他告诉记者,大学毕业时,看到家乡的旅游业愈发红火,没多想就选择回来了。

  塔公镇曾经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一个不起眼的纯牧业乡镇,大部分为高寒高海拔地区。景区所在的塔公村平均海拔3730米,过去路难走、设施缺。这几年,随着交通条件持续改善,当地依托草原风光打造了塔公草原景区,游客纷至沓来,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10月31日,游客在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塔公镇塔公草原景区骑马游玩。新华社记者肖潇 摄

  看到记者来访,村民们纷纷围了上来。

  “从前都是以放牧牛羊、采挖虫草为生,现在为游客牵马,不用到山里奔忙,收入还更高了。”“旺季时每天每匹马可以创造8000元的收入,淡季每天也有1000元。”“过去我们不会普通话,现在大部分村民都学会了,有的还能为游客讲解康定人文历史、故事传说……”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述说着这些年的变化。

  “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塔公村每年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千万元。”塔公镇镇长伍金夏告诉记者,“村民们格外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加强自我规范,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守护好景区的口碑。”

  这几天,甘孜迎来了一场大雪。记者冒雪驱车来到位于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村的木雅圣地景区,雪山银装素裹,湖泊平静秀美,民俗风情和高原风光吸引了许多游客。

  俄达门巴村过去是贫困村。2015年,木雅圣地景区在此启动建设,2017年4月建成对外开放,实现了“牧区变景区、资源变资产、牧民变股民”的华丽转身。

  “我们建设时就优先聘用当地村民,2016年起开始每年向村集体兑现分红,2024年分红达到125万元。”木雅圣地景区总经理兰卡泽郎说,“我们为所有村民购买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还接纳了40名牧民子女在景区就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丰富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甘孜处处是美景,我们景区不能止步于自然观光,要弱化对门票收入的依赖,开发特色项目,让游客体验更具深度和特色。我们还将加强与州内其他景区联动,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带动村民增收。”兰卡泽郎说。

  旅游业的暖风吹热了高原的经济,也吹活了大家的思想:

  一家家温泉酒店民宿开发徒步、骑马、研学路线,村民们接受培训,成为向导,收入上了一个台阶,也为客人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藏族小伙刘麦既是特色藏餐店长,又是民宿“主理人”。前段时间,他专程去成都学习咖啡制作技能,又多了“咖啡师”的身份。

  …………

  越来越多高原农牧民,享受到当地文旅发展的丰硕成果。

  “下一步,我们还要引导从业人员到旅游业发达地区学习,组织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接待水平。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我们要做好生态保护,让这碗‘旅游饭’更可持续。”四川省甘孜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刘洪说。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