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儿恋上黄河岸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入秋以来,山东黄河滩区迎来候鸟迁徙,生态修复如绿化工程和人工鸟巢促进鸟线共生。黄河三角洲通过补水与监测保护鸟类栖息地,见证生态向好。

Tags

黄河
入秋以来,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黄河滩区天高云淡,成群的鸟儿时而掠过水面,时而展翅盘旋,在阳光下泛起一片流动的光影。10月11日是今年第二个“世界候鸟日”,伴随候鸟秋季迁徙的序幕拉开,山东黄河两岸再度迎来一批批南迁的“空中旅客”。

  入秋以来,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黄河滩区天高云淡,成群的鸟儿时而掠过水面,时而展翅盘旋,在阳光下泛起一片流动的光影。10月11日是今年第二个“世界候鸟日”,伴随候鸟秋季迁徙的序幕拉开,山东黄河两岸再度迎来一批批南迁的“空中旅客”。

  “鸟儿用翅膀投票,是最好的生态检验官。”菏泽黄河河务局工会主席张曙光说,作为黄河入鲁第一县,东明县有76公里河道和逾万公顷滩涂。近年来,当地持续推进绿化提升工程,建成绵延60余公里、总面积7500余亩的生态林带,既守护着黄河安澜,也为候鸟筑起了温暖的“家”。

  这是黄河山东菏泽段沿岸鸟瞰图。(受访者供图)

  在这片生态持续向好的滩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细节处处可见。记者注意到,岸边的不少电线杆上,搭建着精心设计的“人工鸟巢”。国网东明县供电公司输配电运检中心主任王艳东介绍:“滩区高大乔木较少,输电铁塔便成为鸟类筑巢的首选。我们既要欢迎这些‘新邻居’,也要确保电网安全运行。”

  通过反复摸索,他们在沿线加装了5260套人工鸟巢和护鸟架——这些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安居房”,既为鸟类提供了居所,又确保了电网稳定运行。为守护鸟儿的“铁塔家园”,他们还利用无人机自主巡检,配合专人巡视,形成“人工+智能”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实现“鸟线共生”。

  顺流而下,一条由防浪林、行道林、适生林交织的绿色生态廊道沿黄河渐次展开。在位于东营市垦利区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粼粼波光间,白鹭翩翩起舞。“今年我专程来黄河口拍摄,当看到镜头里鸟群腾空形成‘鸟浪’的那一刻,真的太震撼了!”来自北京的鸟类摄影爱好者张先生感慨道。

  成就这片“鸟类国际机场”的,是持续多年的生态修复。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说,当地通过清除互花米草、恢复盐地碱蓬、生态补水等系统治理,淡水沼泽湿地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

  山东黄河河务局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处副处长彭程介绍,自2008年起,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始有计划地向黄河三角洲湿地实施人工补水,目前已累计向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16.52亿立方米。特别是2020年以来,年均向清水沟、刁口河等重点流路补水超过2亿立方米,是过去10年平均补水量3倍多,最大限度满足了自然保护区的补水需求。

  近日,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几只丹顶鹤正在觅食。张晓龙摄

  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大屏幕上鸟儿的一举一动清晰可见。为精准掌握鸟类活动规律,当地构建起完善的监测网络,运用AI识别、无人机巡护与卫星遥测等科技手段,定期开展鸟类常规监测与专项调查,系统追踪东方白鹳、丹顶鹤、黑嘴鸥等关键物种的分布与迁徙动态。

  2024年7月,“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目前,该区域记录到野生动物1633种、植物685种,每年有200余种候鸟在此地域繁殖、迁徙停歇和越冬。

  从东明县入鲁到东营市入海,黄河在齐鲁大地上蜿蜒628公里,绘就了一幅生生不息的生态画卷。近年来,山东黄河河务局持续推进生态屏障带建设,沿黄整体生态面貌不断改善,生态屏障体系日趋完善。目前,黄河山东段工程范围内树木保有量达3500万株,绿化面积22万亩。

  秋风再起,不久后黄河两岸将迎来候鸟大规模南迁的盛景。候鸟的驻足与归来,是生态环境向好最生动的见证,大河之洲的生态跃迁,正在这片安澜之水畔悄然上演。(记者高天)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