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强如大满贯冠军,内心可能比你更挣扎
TL;DR
世界精神卫生日强调,即使是顶尖运动员如大满贯冠军,也可能面临巨大心理压力。文章以网球选手为例,探讨压力管理、情绪控制和寻求帮助的重要性,呼吁人们正视内心挣扎。
Tags
新华社上海10月10日电(记者高萌、李丽、许东远)“看到‘梅总’前两天一瘸一拐、边打边抱怨,却还是咬牙赢下比赛,我这两天早上七点就出门锻炼了——确实被激励到了。”10日,在上海旗忠网球中心观看上海网球大师赛八强赛的球迷刘佳,着实为梅德韦杰夫的16强赛表现所感动。
8日晚,梅德韦杰夫鏖战近三小时战胜本赛季“黑马”勒纳·钱。湿热天气之下,他战胜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挑战,晋级八强。
10日,当梅德韦杰夫再度出现在旗忠网球中心中央球场时,恰逢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就在这片网球赛场之外,写字楼里的灯光依然亮至深夜,医院的诊室外排着队,学校的图书馆里还有人在备考——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赛场”上,面对着不同的压力与挑战。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数据,全球有超过十亿人受到精神健康障碍困扰,其中焦虑与抑郁最为常见。即便未达到临床诊断标准,普通人生活中也常常遭遇情绪的剧烈起伏。
“情绪如同过山车”——这种常见的心理状态,并非仅发生在你我身上。诸如梅德韦杰夫这样的职业球员,在展现顽强斗志、激励他人的同时,可能也承受着远超常人想象的心理压力。
荣耀之下,挣扎之中
同普通人在职场与生活中的体验相似,光鲜背后,往往藏匿着难以言表的精神压力。
在高商业化、高曝光度的职业网球运动中,心理问题尤为凸显。四届大满贯得主大坂直美曾在2021年法网中退赛,坦言长期受抑郁与焦虑困扰;澳大利亚名将巴蒂在25岁巅峰期选择退役,承认自己“失去了动力与热爱”;卢布列夫则多次在场上情绪失控,甚至出现自我伤害行为,坦言曾陷入“自我毁灭”的情绪漩涡。
职业网球选手的生活近乎“空中飞人”。据统计,他们每年约有40周奔波于世界各地,不断应对时差、陌生环境与连绵的比赛压力。在光鲜的巡回赛生活背后,失败带来的自我怀疑、旅途中的孤独、外界的审视与经济压力,都可能将他们推入情绪的深谷。
伯明翰大学的研究进一步指出,职业球员面临的心理挑战包括:缺乏稳定社交网络带来的漂泊感;对中低排名选手尤为严峻的经济压力——奖金往往难以覆盖高昂的团队与差旅开支;以及频繁跨时区导致的睡眠障碍与恢复困难。这些不仅是成长的代价,也持续考验着每位选手的心理韧性。
刚刚在中国网球公开赛夺冠的阿尼西莫娃在发布会上坦言:“心理问题对所有球员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压力,汇聚于球场中央
你是否曾因当众发言或面对重要面试而紧张到手心冒汗、双腿发软?而站在球场中央的运动员,所承受的注视与压力可能更为极端。
“我紧张到几乎不敢呼吸。球场和看台上的任何声响都听得一清二楚,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场地中央,甚至那颗小小的网球上。”来自浙江的观众徐浩远在国家网球中心钻石球场观看郑钦文比赛后这样描述。
身处那片区域的球员,不仅要承担胜负之重,还要在可能持续数小时的比赛中,不断进行战术判断与体力分配。这是一场对体能、心智与情绪控制力的三重考验。
梅德韦杰夫在回顾8日那场比赛时,谈到了自己情绪失控与错失赛点的时刻:“我本该更冷静些,但勒纳·钱把我逼到极限,他是一位不可思议的选手。之前我输了两场非常接近的比赛,所以那一刻,我以为自己又要输了,有点害怕。”
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心理学研究员谈晨皓解释道:“当运动员需要快速决策并关注细节时,愤怒或过强的求胜欲极易导致分心。如果一名球员在领先时就开始想象夺冠场景,注意力就很难回到当下。”
即便是费德勒这样的传奇选手,也曾坦言,他在接近赛点时,“心跳加速、手心出汗,但我必须学会控制这些反应”。
被“放大”的痛苦
每个人都曾经历过“咬牙坚持”的时刻。在高强度竞技中,运动员同样常陷入体能下降、肌肉疼痛与求胜意志之间的拉锯。
此时,胜负之外,更是一场身体痛苦与情绪控制之间的无声博弈。
中国选手袁悦在本届中网赛后坦言,自己也经历过“痛苦被放大”的时刻。对阵斯维亚特克后她表示:“第一盘我总在担心手腕疼,但其实根本没想象中那么严重。我是在给自己找借口。”
阿尼西莫娃也分享道:“自我怀疑是人之常情。有时候你的大脑会与你作对,痛苦与困难会让你举步维艰。我学会了如何在最艰难的时刻继续前进。成绩起伏是常态,这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谈晨皓进一步指出:“我们在高温高湿训练中发现,运动员有时主观上感到力竭,但身体并未真正到达极限,而是大脑发出了抑制信号。疲劳时,若注意力从比赛任务转向身体不适,就会打破原本自动化的‘肌肉记忆’,导致表现迅速下滑。”
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张斌表示:“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本身并非敌人。它是个体在应对重要或具有挑战性情境时,身体和心理系统自然产生的一种激活反应,其目的是让我们更好地应对困难与挑战。运动员往往在重大比赛中反而能突破自我、刷新纪录也正因如此。”
拦住那颗击向内心的“球”
网球场上的心理博弈,映照着每个人可能面临的内心挑战。
卢布列夫坦言:“对我来说,问题不在网球本身。网球只是一个触发点,因为我将自我价值与它绑定。这其实关乎认识网球之外的自己——我想弄清楚,在比赛与输赢背后,我究竟在掩饰什么,为何输球时崩溃,赢球时狂喜。这是一个直面真实自我的过程,与网球无关。”
无论对职业球员还是对普通人而言,心理状态不仅关乎表现,更关乎自我认知。正视情绪问题,是接纳真实自我的第一步。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寻求心理帮助,拦住那颗击向内心的“球”,则是每个人迈向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
阿尔卡拉斯曾分享他的方法:在关键分之前,“放松几秒钟,用积极思维填满大脑”。这种及时的“心理暂停”,对普通人同样有效——当焦虑来袭时,深呼吸、站起来走走、换个环境,都是有效的“赛间暂停”。
张斌则认为,人们应当“与压力做朋友”。“若把压力看作一种‘挑战’,它会激活积极的身心反应,提升表现;若视其为‘威胁’,则可能引发焦虑和紧张。积极的认知能让压力转化为动力。”
“此外,运动对心理健康与大脑功能的促进作用同样显著。”张斌说,“运动能够通过减少炎症反应、改善睡眠质量和增强社会连结等多种途径调节心理状态。团体运动或户外活动,不仅提供社交支持,也带来归属感与成就感,是缓解孤独与压力的天然良方。”
无论是赛场中心的运动员,还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学会倾听、正视并呵护自己的内心,拦住那颗击向自己内心的“球”,或许是人人都需要修习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