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丨松香里的生计:阿富汗松子丰收后的忧虑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阿富汗松子丰收带来就业,但国际价格暴跌导致收入减少。农民希望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品牌价值,推动经济发展。

Tags

阿富汗

  新华社喀布尔11月5日电 记者手记|松香里的生计:阿富汗松子丰收后的忧虑

  新华社记者张艺缤

  10月底,阿富汗东部连绵山岭间,秋日的风吹过古老松林,散发浓郁的松香气息。对于生活在这里的山民来说,这一季的松子丰收,是久旱逢甘霖的喜讯。然而,丰收背后却藏着忧虑——国际市场松子价格波动让他们收入不增反减。

  2021年,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阿富汗参展商阿里展示的阿富汗松子成为爆火产品,12万瓶松子一亮相即被中国消费者抢购一空。这种产自高寒山区的松子籽粒饱满、品质上乘,一个松塔能够产出40余粒颀长秀美的松子。

  在10月末的松子采收旺季,记者从阿首都喀布尔驱车5小时抵达阿东部边境省份霍斯特的松子加工交易市场。每年这个时候,阿东部各省有超过10万人参与松子采摘、清理、加工和打包工作。这一传统产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就业压力,为山区民众带来收入。遍布山坡的野生松林,成为许多家庭赖以为生的“绿色银行”。

  在霍斯特的松子交易市场,人们摩肩接踵。但霍斯特松子商会负责人哈吉·沙赫扎德在接受采访时却表示担忧:“得益于充沛的降雨、适宜的气候以及农民的辛勤劳作,今年霍斯特松子产量比去年增加3倍左右。但国际市场价格却大幅下跌,去年50公斤松子能卖到12万至13万阿富汗尼(约合1.2万至1.3万元人民币),今年只能卖到2.5万至5万阿富汗尼(约合2500至5000元人民币)。”

  单纯的农产品作物出口,简单粗放的采收处理模式,导致阿富汗松子难以进一步增值,至今没打造出响亮的自有品牌,也更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沙赫扎德表示希望加强与中国等国家直接合作,以提升阿富汗松子的品牌价值。“如果中国企业能来阿富汗投资加工、采购出口,将大大提升产品价值,对我们双方都有益处。”

  在霍斯特经营松子采集加工10余年的艾哈迈德,今年忙碌程度超过往年。他的工厂雇有30名工人,日夜加工来自各地的松子。“和往年相比,今年松子产量翻了几倍。”他说,“不过市场行情不好,价格降得太多了。”

  来自帕克蒂亚省的劳工贾赫德,养活妻子和6个孩子的重担要靠他的双肩扛起,每年松子采收季他都会来到霍斯特打工。他努力用木棍将松子从一个个松塔中敲出来。从清晨到黄昏,贾赫德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收入仅有200至300阿富汗尼(约合20至30元人民币)。“今年产量确实大,但价格比往年低多了。”他说,“不过有活干,总比闲着好。”

  勤劳的阿富汗农民期待更公平的贸易、更便利的物流和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希望松子不仅能成为国家出口创汇的农产品,更能成为滋养山区民众、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希望之种”。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