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三江奔腾润边疆——吉林省兴边富民一线观察
TL;DR
吉林省依托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推动人参产业升级、大米品牌建设和边境电商发展,实现绿色转型与乡村振兴。三江滋养下,产业产值增长,农民收入提升,边境地区焕发新活力。
Tags
长白山麓,三江并流——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自此发源,奔涌不息,共同滋养着吉林大地。它们不仅是地理的血脉,更是发展的源泉。
长白山麓,三江并流——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自此发源,奔涌不息,共同滋养着吉林大地。它们不仅是地理的血脉,更是发展的源泉。
抚松位于长白山脚下、松花江源头,是我国人参核心产区。109条江河在此交汇,常年云雾弥漫。当地有“有雨山戴帽,无雨半山腰”的老话,江雾越浓,参越有灵气。
在万良镇国家级长白山人参市场里,全国各地的客商和参农汇聚于此。这里不仅是全国最大的人参交易中心,也是全国人参价格“风向标”。
过去,人参的附加值较低;如今,产业链不断延伸,从人参切片到富含人参皂苷的面膜、护手霜,吉林在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已开发出千余种人参产品。2024年,全省人参产业综合产值突破800亿元。
抚松人参产业正从传统走向智能,产品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得益于现代科技与松花江生态优势的深度融合,毕竟松花江生态是参的命脉。抚松人参产业的转型升级,正是吉林扎实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全力延伸农产品价值链的鲜活实践。
崇善镇位于长白山脚下,图们江旁。金秋十月,这里稻田连片,遍野金黄。再过不久,这片沃土即将迎来丰收。
稻子长得壮,全靠一江好水。1956年至1958年,崇善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垂直高差60米的悬崖上,用最原始的工具开凿出这条长达17.7公里的“生命渠”,创造了当时的水利奇迹。
1966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曲家金凤浩以元峰渠为灵感,创作了唱遍大江南北的歌曲《红太阳照边疆》。几十年过去了,山未移,岭未变,但生活早已焕然一新。
青瓦木廊,渠绕村边,流淌的水洋溢着新的生机。得益于图们江的灌溉,崇善镇产出的大米富硒,营养价值高且粒粒醇香,已从延边走向全国各地,也有了自己的品牌。元峰渠富硒米不仅是一种农产品,更成为连接边陲延边与东海之滨的重要纽带。
粮食也要打品牌。近些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粮食品牌建设,不断擦亮“吉林大米”的金字招牌。中高端大米产量由品牌建设之初的9亿斤增加到26亿斤。一路奔流的图们江,润了土地,富了百姓,浇灌出了一片金色丰收。
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二十一道沟村的村民们从没想过,在山里守了大半辈子,竟然有机会把家乡的味道卖往全国各地。在这个偏远的边境村,直播带货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动动手指,天南地北的消费者就能买到来自鸭绿江源头的各色山珍。
随着国家持续推进边境交通建设,昔日二十一道沟村坑洼难行的土路,如今已升级为G331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这条集交通、旅游、富民功能于一体的“黄金通道”,彻底打通了边境与内地的联系。
二十一道沟村通过“村企联建”模式,积极发展玉木耳、桑黄等特色种植产业,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振兴之路。
鸭绿江畔的二十一道沟村是吉林省216个边境村之一,也是吉林省通过“电商+”助力兴边富民的生动缩影。统计数据显示,吉林省现已建设边境一线物流网点155个,打造了61个边境电商试点村,年零售额突破7000万元。一方屏幕、一根网线,打通了山与海的阻隔,连起了城与乡的脉搏,让昔日闭塞的边境村庄,正借助数字浪潮焕发全新活力。
三江之源,水润吉林,三条大江,三种故事,共同汇聚成吉林大地绿色转型、乡村振兴的澎湃浪潮。
统筹:李杰 王健 李佳琳
编导:武莹景 张文嵘
包装:夏勇
配音:丛凡峻
综合新华社记者报道
新华社音视频部
新华社吉林分社
吉林广播电视台
联合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