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滨打造“绿色油田”——冀东油田绿色转型观察
TL;DR
冀东油田通过二氧化碳回收利用、节能降耗和清洁能源替代,推动绿色转型。项目包括集注站注入二氧化碳驱油、优化系统提升能效,以及光伏发电实现碳中和。
Tags
新华社石家庄10月11日电 题:渤海之滨打造“绿色油田”——冀东油田绿色转型观察
新华社记者杨帆、刘桃熊
过去的这一个多月,李冬心里一直都紧绷着。作为中国石油公司冀东油田分公司高尚堡高17集注站的项目组长,他和同事每天都要逐项检查设备运行情况,确保2万立方米的二氧化碳能够持续注入深达1800米的地下。
石油生产所产生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具有“驱油”特性,通过建设集注站,将其回收并重新注入油层,可以提升原油的流动性,让“藏”在孔隙中的原油更易开采。这样的就地资源化利用,显著降低了从外部采购二氧化碳的成本,也保障了生产系统的稳定运行。
10月10日,李冬(右)和同事在检查设备运行参数。(受访单位供图)
记者走访的高尚堡高17集注站,目前装配有两座气液分离器及配套设备,在9月初展开了试运行工作。李冬说:“项目正式投产后,最大注气量每天可达6万立方米,预计每年可循环利用二氧化碳3万余吨。”
当前,我国能源结构朝着低碳化、多元化方向加速转型,这也对油田绿色低碳发展提出要求。冀东油田围绕“碳回收循环利用、节能降耗、清洁能源替代”三大方向,探索绿色融合转型新模式。
“节能降耗是绿色低碳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我们进行突破的一个重要领域。”冀东油田一级工程师刘磊说,“我们通过优化运行系统、推广节能设备、落实精细管理等措施,持续深挖节能潜力。”
图为10月10日拍摄的冀东油田陆上油田作业区一注采站(无人机照片)。(受访单位供图)
冀东油田陆上油田作业区持续开展地面工艺流程优化简化,累计关停转油站7座、计量间185座、注水站7座,停运配水间16座,减少各类管道总长323千米。通过推广使用节能设备,各生产系统能效提升了18.5%。2024年,冀东油田陆上油田作业区节电达657万千瓦时。
目前,冀东油田的站场负荷率显著提升,能耗较历史最高水平下降44.9%。
有效节能降耗之外,冀东油田还加快清洁能源替代,通过实施光热替代、余热利用、单井储罐试验光热替代等,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低碳。
在冀东油田陆上作业区的第三工区,过去井场虽然采用光伏系统供电,但由于缺乏智能化电力控制手段,离网或并网供电模式无法支撑生产系统进行柔性调节,且系统无法远程控制,整体能耗较高。2022年起,冀东油田推进应用多元微电网平台智能集控技术,解决了一系列难题。
图为9月28日拍摄的冀东油田水上光伏发电项目(无人机照片)。(受访单位供图)
冀东油田陆上作业区生产建设保障中心主任刘中良介绍:“自构建‘光伏+多元微电网’体系以来,作业区先后对四个平台实施改造,装配光伏板1495块,年发电量超过92万千瓦时。”此外,冀东油田通过深入推进清洁能源规模化应用,利用闲置生产平台打造了中石油最大的水面光伏发电项目,年可节煤2.82万吨。
今年5月,冀东油田陆上作业区成为中国石油首个获得“碳中和”认证的采油厂级单位。冀东油田陆上作业区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冯建松说:“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积极推进碳埋存与碳驱油项目实施,以数智化技术为支撑,加速向‘负碳作业区’迈进,进一步打造‘绿色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