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向奔赴”:粤港澳“三联通”为全运会夯基垒台
TL;DR
粤港澳三地通过港珠澳大桥等基础设施实现'硬联通',为2025年全运会跨境赛事提供支持。赛事促进三地'软联通'与'心联通',加强合作与民心交流。
Tags
客船驶过港珠澳大桥九洲航道桥。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新华社广州11月5日电 题:“三向奔赴”:粤港澳“三联通”为全运会夯基垒台
新华社记者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自行车(公路)赛将于11月7日至9日举行。在8日举行的男子个人赛中,运动员将从珠海出发,通过澳门大桥到达澳门氹仔,经港珠澳大桥到达香港大屿山,再经港珠澳大桥到达珠海横琴,最后回到珠海市区,全长230公里。
“在这个半天跨三地的赛程中,选手车轮走过的每一寸路面,都记载着三地协同发展的印记。”十五运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副主任黄明忠说。
港珠澳大桥(10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港珠澳大桥是全运会公路自行车项目途经地,一桥串联粤港澳三地。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将分别于2025年11月9日至21日和12月8日至15日举行。这是粤港澳第一次联合承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也是香港、澳门首次承办全国运动会。
自2018年10月23日正式开通以来,截至今年10月22日上午8时,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往来粤港澳三地的旅客数量已超过9334万人次,车辆累计超过1942万辆次。港珠澳大桥客流车流频创新高、广深港高铁建成通车、世界级跨海工程深中通道建成开通……近年来,大湾区城市群基础设施“硬联通”为区内一体化发展畅通了“大动脉”。
在粤港澳大湾区,有6条跨江跨海通道已建成通车,分别是1997年通车的虎门大桥、2008年通车的黄埔大桥、2018年通车的港珠澳大桥、2019年通车的南沙大桥、2024年通车的深中通道和黄茅海跨海通道。今年10月30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和第五跑道正式投运,开启“五条跑道+三座航站楼”运行,成为中国民航首个拥有五条商用跑道的机场,枢纽能级再跃升,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加速形成。
10月30日,在广州白云机场T3航站楼外,远处一架客机在降落。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本届全运会两个跨境赛事充分体现了三地的“硬联通”。由珠海承办的公路自行车路线跨越珠海、香港和澳门三地,首次利用港珠澳大桥作为赛道,是十五运会唯一一项联结粤港澳三地的标志性赛事。由深圳承办的田径马拉松将利用深圳湾大桥跨越深港两地,是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境马拉松赛事。
十五运会及残特奥会香港赛区统筹办公室主任杨德强表示,这些跨境赛事从比赛路线的设计到运动员、观众和车辆的快速通关,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三地政府的共同筹划和密切配合。
在此过程中,三地的“软联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港澳工作协调部副部长张志华说,公路自行车赛运动员在230公里的赛道上,6次无间断通过港珠澳大桥三地口岸,可以全程享受“不踩刹车”的通关体验;深港马拉松赛,运动员在深圳湾大桥上奔跑时,能一口气跑通深港两地,领略湾区融合之美。
“我们在优化路线、竞赛组织、监管互认、信息互通等方面密切合作,让运动员可以无感通关,亲身感受‘极速大湾区’。”黄明忠说。
2025年6月21日,青少年在横琴天沐河上进行赛艇训练。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跨地域的合作模式,提升了大湾区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了大湾区民心交流,达到“心联通”的效果,粤港澳三地“三向奔赴”正在开启新篇章。
“通关连接民心”传递的是东道主的热情。张志华介绍,对参赛代表团,口岸设立了“专用通道”,代表团可以“团进团出”、“即到即走”;对持票观众,开通了“绿色通道”,出入境证件“全国通办”,凭赛事门票还可“急事急办”,实现“一证在手,说走就走”。
广东现代五项运动协会教练员带领广州市中黄港澳子弟学校学生进行慢跑训练。新华社记者 肖恩楠 摄
在迎接赛事的过程中,粤港澳三地的民众充分感受到湾区融合的魅力。今年,约500名粤港澳青年参与了在南沙举行的迎全运健康跑活动。来自香港的领跑运动员李祖维是香港田径代表队前成员、香港田径锦标赛800米现纪录保持者,“内地体育文化有着深厚内涵,每一次奔跑,都仿佛在与这片土地进行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与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朋友们同场竞技,不仅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更加深了对国家的认同感。”李祖维说。
澳门青年谭家文认为,十五运会促进了三地在体育、人文、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发展,还将促进三地青年的情感联结。“粤港澳三地的朋友们一起奔跑,一起加油,相互鼓励,充分显示了粤港澳三地勠力同心、携手奋进的精神。”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