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17个女孩的3分半钟
TL;DR
17名聋哑女孩在3分半钟的舞蹈《蒸蒸喜乐》中,克服听障和训练困难,赢得群星奖。她们通过舞蹈找到自信,展现无声世界的坚韧与喜悦。
Tags
灯光渐起,17个女孩站在舞台中央。舞台两侧,打下两束追光灯,两名指挥老师各站一角,背向观众,随着音乐节拍,对女孩们比划着手势。
女孩们听不见声音,却翩然起舞。
11月4日下午,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演暨第二十届群星奖颁奖活动在重庆举行。山西太原市聋人学校的17个女孩,现场表演了舞蹈《蒸蒸喜乐》片段。这个节目,也让她们摘得了我国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
3分半钟的表演,她们围着一只巨大的“蒸笼”,如浪花一般起落、跳跃、舒展,用灵动的舞步演绎农家民俗场景。
山西太原市聋人学校的17个女孩正在表演舞蹈《蒸蒸喜乐》片段。(主办方供图)
演出结束,掌声雷动。女孩们听不见,却能感受到现场的这份热烈。下场时,她们不停地与台下观众挥手致谢,脸上是藏不住的喜悦。
来到台下,女孩们争相抱着奖杯合影,不时双手翻飞,用手语向同伴表达内心的激动。
太原市聋人学校教师、团队领舞魏玉洁,最清楚这一路有多不容易——孩子们最小的五年级,最大的高二,是从全校300多名学生中挑选出来的,没有一个学过专业舞蹈。
山西太原市聋人学校的17个女孩正在表演舞蹈《蒸蒸喜乐》片段。(主办方供图)
谈起训练的艰苦过程,高一学生师敬桠的脸上掠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她用手语对记者“说”:“困难很多,我也数不清。”
听不见音乐,很难跟上节奏;缺乏舞蹈基础,连模仿一个动作都很吃力;视觉存在盲区,有时一个转身,就错过了台下指挥老师的手势……
从校园排练室走向全国舞台,为这3分半钟的“绽放”,她们花了一年多时间。
化妆室里,魏玉洁轻轻挽起一个女孩的裤腿。尚未完全消退的瘀青和疤痕,诉说着坚持的不易。
“暑假30多度的天气,我们从清晨练到深夜,一天在排练室待八九个小时。有学生在打磨动作时受伤,却不愿掉队,一直咬牙坚持。”魏玉洁的言语里满是心疼。

山西太原市聋人学校师生在参加舞蹈排练。(受访者供图)
采访过程中,几个女孩通过打字与记者交流。她们打下几个字,停顿、删掉;凝神思考,再打下几个字——“我们一路上走走停停,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不知道哪来的一份勇气和力量去坚持下来”。
这是一股怎样的力量?
一说起跳舞就眼睛发亮的学生刘雨馨,在被问及“舞蹈带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时,忽然低下头沉默,眼眶一点点泛红。
我们静静等待着。
终于,她抬起头,喉咙微微振动,发出了两个模糊、沙哑,却掷地有声的字音:“自——信——”
话音未落,泪水已夺眶而出。这两个字,承载了太多无声世界里的挣扎、否定与最终的自我战胜。
她们的世界虽是安静的,但她们的内心,却奔涌着比任何声音都更响亮的渴望——被看见,被“听见”,至少在这3分半钟。
“心想事成,我们很开心。”刘雨馨擦着眼泪,笑了。(记者周思宇、吴梦桐、周文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