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健康丨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让生命优雅“谢幕”
TL;DR
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强调为终末期患者提供症状控制、心理支持和尊严维护的安宁疗护。中国正加快服务体系建设,面临人才和付费挑战,但公众观念逐渐转变。
Tags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 题: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让生命优雅“谢幕”
新华社记者李恒、徐鹏航
十月的北京,秋意渐浓。在清华长庚医院安宁疗护病房的走廊上,沙女士郑重地将爱人苏先生的名字和去世日期写在了墙上的“生命长河”地图上,茶几上摆放着她和家人赠送的感谢卡:“感谢你们陪伴我的爱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10月11日是“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建设,更多终末期患者,如何能够“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生命终点的“温暖守护”
“最难受的是头上这个包,特别痛,还痒,还肿胀。”
“我们把控制疼痛作为首要任务,好不好?”
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主任宁晓红和一位软组织肿瘤患者的问诊对话中,始终把“生活质量”置于核心位置。这种以症状控制为中心、充分尊重患者感受的沟通方式,是包括安宁疗护在内的缓和医疗最鲜明的特色之一。
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主任宁晓红正在给予患者家属安慰。新华社记者徐鹏航 摄
今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安宁疗护实践指南(2025年版)》明确,安宁疗护实践以终末期患者和家属为中心,以多学科协作模式进行,主要内容包括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精神及社会支持等。
“很多患者最后阶段怕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疼痛和失去尊严。”宁晓红说,安宁疗护不仅仅在于减轻患者身体痛苦,还要关注心理、社会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从“救命”到“护心”的理念转变
“很多人认为选择安宁疗护就是‘放弃治疗’,这是一种误解。”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办事机构分管负责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肖敬表示,安宁疗护是让患者在最舒适的状态下度过最后时光,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自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安宁疗护试点工作以来,三批国家级安宁疗护试点已覆盖全国185个市(区)。截至2024年底,广东可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综合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增至574家;山东要求全省50%的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安宁疗护服务,并发布省级地方标准;目前上海可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医疗机构有261家,覆盖2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3家综合性医院,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全覆盖服务。
技术创新也在提升安宁疗护服务质量。一些机构开发远程会诊系统,让居家患者也能获得专业指导;疼痛管理系统通过智能化设备更精确地控制症状;数字平台帮助患者记录生命故事,留下珍贵记忆。
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的走廊。新华社记者袁全 摄
更令人欣慰的是,公众观念也在悄然转变。“我们举办了多期‘死亡教育’工作坊,最初参与者寥寥,现在每期报名人数都爆满。”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路桂军说,这恰恰反映出人们开始正视死亡,希望更好地规划生命的终点。
安宁疗护这样“暖心”前行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我国安宁疗护事业“进步挺快”,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安宁疗护相较于其他内科科室,单位时间内能够看的病人数量很少。目前也缺乏针对一些人文关怀服务的收费项目。” 宁晓红提到,大连等地探索的“按日付费”模式有行之有效的尝试,但大部分地区付费标准依然是个未解决的问题。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安宁疗护发展的关键。路桂军说,安宁疗护需要的是既懂医学,又精通沟通、心理、伦理的复合型人才。建议加快培养专业人才,在医学教育中纳入安宁疗护必修课程,建立规范化专科培训与认证体系。
清华长庚医院的关怀室。新华社记者李恒 摄
“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安宁疗护让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对待生命终点的亲人,以及如何走好最后旅程。”路桂军说,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